历史高考试题如何体现“素养立意”
——高三历史备课组长安老师
近年来高考命题立意的变化,逐步由知识向能力向素养转化。历史知识是基础,学科能力是依托,史学素养是目标。历史高考试题如何体现“素养立意”?胡军哲老师2014年新课标历史试题评析与教学启示中指出五个方面。
一、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。时间、空间是历史两个最基本的要素,任何历史事件(人物)都发生在一定的时空中。在历史学习中,如果没有时间顺序思维,学生就会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中纠缠不清,如果没有空间意识,学生就会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迷失方向,因此,时空理念成为最基本的历史素养。但时空观念并非是死记硬背,它要求贯通古今,理解分期,熟悉地域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是分时期、分阶段教学。如秦汉史、隋唐史、明清史、新中国四个时期。我们在帮助学生审题时,也要求学生审清二维目标(时间、空间),从我长期的教学实践看,学生最易忽略、最难把握的就是这种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念。这一点必须引起师生高度重视。
二、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。历史的魅力在于真实性。我们的历史教材和教学中一般分历史和历史学,就是我们通常所学的史实和史论。史论必须是由大量的历史材料归纳、概况、总结的来。而这些史实必须是真实的、可信的。我们现在的考题用的最多的是原始的史料(即证据),从这些史料史实中,我们能分析得出什么结论,历史认识、历史评价,必须立足全面的客观真实的史料。比如我们讲19世纪中,资本主义市场基本形成,中国开始卷入资本市场,如何来证明?19世纪40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,为全世界生产商品;1851年第一次世博会伦敦召开;1840—1860年,两次鸦片战争国门打开,16个通商口岸开放,总理衙门、海关总税务司建立;大量农产品原料从通商口岸运出去,两方工业品进来;1865年,中国首次出现入超。这些史料即可证明史论的正确性。
三、回到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。历史现场是历史发生的场所,回到历史现场,是指不仅回到一定的空间位置,而且要回到那个时代,那段时间。回到现场是重要的历史思维方式。要求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设身处地地看待历史问题,而不是以今人的视野去臆测古人。比如2014年课标卷32题雅典自杀。古希腊罗马自杀是个人的事,是个人自由的一种体现。迪欧根尼认为“只有随时准备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”。这就是历史现场的作用。
四、按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。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。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。通过学习历史,不仅增加对现实生活准则和情感态度的理解讲授,如生命至上、公正原则、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、民主自由原则、人性的高尚。更增加对现实中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理解。讲授五四运动、2012保岛运动等必须讲清爱国必须理性,必须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进行。
五、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。我们把大量史料、史实整理归纳概括,得出史论启示,离不开逻辑推测。比如:2014年高考历史第25题,儒学在唐代并没有大起大落,其政治地位最稳固。再比如:加强中央集权,比商代内外服制进步,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。
总之,历史素养是较高的心理品质,要真正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,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引导,在考题中呈现积累。